欢迎来到芜湖心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和孩子沟通,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9-09-01


家庭教育领域有一句名言:

良好的的亲子关系走在一切教育之前。

 

就是说,假如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不好,那我们对他施加的影响,对他的引导都是无效的。

 

在咨询领域特别重视关系,包括人和外界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很多时候跟早年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有关。

 

假如父母和孩子之间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是可以信赖的、父母是安全的、是可以寻求到支持的,那孩子向外界世界的探索是勇敢的、自信的。

 

假如孩子从父母这里得不到稳定的关系和依恋,他未来对人、对世界的信任感、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度都是有影响的。

 

依恋关系的建立在6岁以前,特别是三岁以前。

 

在三岁以前的孩子,跟孩子关系的和谐是最关键的,有些父母会把规则加入进去,其实三岁之前不用着急,这个时期和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是首位和最重要的。

 

哪怕错过了建立依恋的关键期,假如父母可以掌握和孩子良好互动的方式,也是有机会修复关系,和孩子重新建立很好的情感的链接。

 

青春期孩子是很叛逆的,不合作的,假如父母和孩子先前的关系就不够好,那这一阶段和孩子相处起来就更难,这个时候更加需要去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会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

想想看父母是怎样跟朋友/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们会做什么?

 

很多父母这方便都是高手。

 

首先是陪,特别是吃饭,因为吃饭很愉悦。陪对方说说话,做喜欢做的事儿,说赞美的话,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尊重。

 

这些部分同样适用于孩子,我们和孩子互动的时候也要去陪,真心的付出时间/情感,也要投其所好,看看孩子喜欢什么,也要倾听孩子。这些也是我们和孩子建立关系的时候需要去做的。

 

可能有些父母忙,陪孩子时间相对少一些,即使是这样,也建议如果孩子是6岁之前,还是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因为6岁之前的时间太关键了。

 

有句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是有依据的。

 

因为大脑里面掌管情绪的部分叫杏仁核,到三岁就停止发育了,所以三岁之前的储存得记忆是特别关键的。

 

假如知道陪孩子很重要,但确实是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这个时候建议父母要设置一个时间,跟孩子互动的黄金时间,在黄金时间里和孩子的互动是高品质的。

 

高品质指的是你和孩子在一起纯粹为了两个人的开心,纯粹是为了陪伴孩子,没有批评/没有建议/没有说教/没有打断,身心都在的高品质时间。不能三心二意,一会儿打个电话,发个微信什么的。

 

沟通不是从两个人一见面开始讲话开始的,其实沟通之前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这被称为沟通的前奏。

 

01

沟通的前奏都有哪些?

▌01选择时机

什么时候说话比较合适。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机讲不一样,要选择在孩子愿意沟通的时机去讲。

 

▌02适当的场合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位置。

 

心理咨询室的椅子都是90度或者150度摆放的位置,而且两个人之间不会有桌子之类的阻挡物,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位置?

 

这样的位置的好处是当我想要看对方的时候是很方便的,当我不想要看对方的时候,有压力的时候,也可以很容易避开。

 

和孩子沟通父母尽量不要和孩子站在一个对立面,否则从位置上就传达了一个信息,我和你不是一伙的,不是同一立场。

 

对立的位置带来对立的情绪。

 

比较好位置的是一条沙发,或者是相对同一侧的位置。这样的位置会传递一个信息:爸爸妈妈和你是同一战线的。

 

假如站在对面,中间再加个桌子,那就是谈判的位置,很多时候说教都是无效的。

 

▌03看一下孩子的意愿度

和选择时机类似,有时候父母和孩子沟通互动的时候,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她

 

包括尊重他不愿意和你沟通的权利,此刻不愿意和你沟通的权利。

 

很多家长只是把孩子当作孩子,认为父母应该主导一些东西,这是需要注意的。

 

▌04沟通者对自己沟通状态的准备

假如父母沟通态度不好,那和孩子沟通是无效的,失败的。

 

和孩子沟通,首先我们自己是放松的/平和的,我们的情绪也会带动孩子的情绪,情绪是会传染的。情绪父母是急躁的,那沟通就是无效的。

 

沟通无效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最糟糕的是不但沟通无效,还破坏了关系,伤害了和气。所以等家长调整好了,再去沟通。至少不去沟通,不会伤害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02

正式沟通

 

即使进入正式沟通环节,也不能那么快直入主题。一般需要先嘘寒问暖,也就是暖人、暖心和暖场的过程。

 

所以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要让孩子先感受到温暖和放松,而不是一开始就直奔主题。

 

有一个小实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手上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比如纸杯,对方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纸杯拿到手,有纸杯的人要保护好它,不要轻易被对方拿走。

 

我们会看到成功拿到纸杯的这些人往往不是盯着这个杯子,或者说一开始就说这个杯子能不能给我。

 

假如一直盯着这个杯子,一直表达要这个杯子,往往是失败的,因为对方会更加防御,更加保护,更加戒备。成功的是一开始会和对方说好话的人:比如你今天穿的衣服我特别欣赏,或者最近在忙些什么?

 

会聊一些别的话题,能让别人很舒服的话,让对方放松,然后再结合对方的需求,让对方把杯子给自己。

 

在咨询室里也是,先倒一杯水给对方,然后问一下对方座位舒服吗?远近舒不舒服?

 

跟孩子沟通也是这个道理,也要经历暖心的过程。

 

03

在沟通的过程中有两大法宝

 

▌01倾听

在咨询室里,和来访者互动,80%的经历都是用来倾听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说教的比较多,倾听的比较少。当倾听比较少的时候,说教是比较主观的,对孩子的引导也是不太适宜的。

 

所以作为父母,倾听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父母,是很会倾听的。只有倾听了,才能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状况,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孩子。

 

有一个小故事:一个记者采访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问他:假如你在飞机上,飞机飞到半路发现没有燃料了,但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包,你觉得这个降落伞包应该给谁?

 

这个小孩马上回答:当然给我啦。这个时候听众都笑了,觉得这个小孩这么小怎么有这么自私的想法。然后记者又问: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降落伞包要给你呢?这个小朋友回答:因为我想拿着这个降落伞包去取燃料。

 

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倾听孩子才会知道孩子的初衷和用意,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推测。

 

有一个简单的技巧,让孩子愿意跟我们说下去:听孩子讲话的时候可以重复孩子话语里面的关键字或者重复他的话。比如孩子早上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可能作为父母,惯性的反应就是对孩子说教。

 

孩子有时候说:我就是不想去,然后哭闹。家长也很无奈,然后就闹得很不愉快,很不舒服。其实可以尝试使用复述法:

 

父母:你今天不先去上学啊?

孩子:是的,我今天不想去。因为昨天老师批评我了,我不愿意见到她。

 

父母:老师批评你了?

孩子:是的,我昨天也没做什么事儿,就批评我说我跟其他同学说话。

 

父母:老师说你上课跟其他同学说话,但是事实上你也没做什么?

孩子:是的。

 

当父母不知道该怎么接孩子的话的时候,也可以用重复。

 

你的这种重复,一方面代表父母是在认真的倾听孩子,同时激发孩子继续说下去的意愿。

 

当孩子不断的去讲,把事情,把情绪讲完了之后,他的情绪通常会宣泄掉,才能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做咨询也是如此,让来访者倾诉,然后咨询师加进去几点建议,这个时候来访者往往比较容易接受这些建议。

 

另外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比如一个妈妈和我说,她的女儿有一次放学在路上饿了,很烦躁,然后就说:马上停车,我要吃饭。

 

那个时候正在高架上,也堵车,孩子也哭了,妈妈只能压住自己情绪说等下了桥,有一家店,我们就去吃。

 

但是孩子路上还是再哭,直到看到那家店,才停下来。整个过程中妈妈都按压住自己的情绪,也感觉很不舒服。

 

这个妈妈其实可以做的就是听到孩子的感受:你已经特别饿了,饿的很难受,你已经等不了了,饿起来很烦躁,妈妈饿起来也是很烦躁的。要是妈妈车里放一些点心就好了。

 

如果这样说,说一些理解孩子情绪的话,就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

 

▌02赞美和欣赏

欣赏和赞美要具体一些。

 

比如:宝贝,你画得画太棒了。

 

这个‘太棒了’就可以更具体一些:这个画画的很有创意,这个小虫子这样画妈妈第一次见到,很棒。这种具体的欣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

 

中国的教育,经常关注孩子做的不对的地方,做得对的地方孩子是不知道的,通过赞美/欣赏做得对的地方,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假如一段谈话中有这两样,其他什么话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什么指引都没有,我相信你们这一段沟通一定是有效的。

 

因为倾听引导孩子说出了他的想法,疏导了他的情绪,你的欣赏和赞美又给了他力量,虽然没有给他建议,但是孩子一定会觉得他自己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似乎更有力量了。

 

这也是一种通用的沟通技巧。

04

沟通中还有两大原则

 

01先情后理

要先关照孩子的情绪,再和她讲道理。

 

有时候在公园玩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妈妈带着小宝宝-两三岁,两个小宝宝A,B一起玩,小宝宝A抢了宝宝B的玩具,然后宝宝B又把玩具抢回去了,然后宝宝A就开始大哭。这个时候作为妈妈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一般妈妈会对哇哇大哭的孩子说:那个玩具是别人的,你拿别人的玩具,本来就是不应该的,人家就是要拿回去的。这个时候孩子不仅没有停止哭,还哭得更加大声。

 

这个时候如果采用先情后礼,怎么做呢?

 

不管孩子哭的原理是否合理,他此刻有情绪,我们都需要先关照他的情绪:宝贝,来妈妈抱抱,妈妈安慰一下。那个小朋友的玩具你很想玩,是吧?他拿回去了你不高兴了,你还想再玩一下那个玩具,是不是?

 

这个就对孩子的心情/情绪进行了关注,这样孩子就会平复下来。回答说:是的。

 

当孩子心情平复以后,妈妈可以将道理:这个玩具是别人的,假如我们想要玩,就要借一下看,试试,如果人家愿意给我们玩,我们就玩。

 

相反如果孩子哭,家长还一直讲道理,或者指责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家人理解,支持和接纳。

 

这样的场合会导致你和孩子的心疏远,出现隔阂。所以照顾孩子的心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先情后理。

 

▌02先跟后带

孩子都是有她自己的主见/性格/倔强,有时候我们纠正或者调整孩子的行为,不是那么快,那么容易的。有一张图片说一个倔牛,你越用力拉,牛越是往相反方向跑,和你斗争。

 

先跟后带的意思是先跟随着孩子的方向,然后再带领他。

 

举个例子,曾经有个大学生找赛老师来咨询,和父母一起来,她自己突然提出来说不要读书了,跑到一个庙里去,说要学佛,要出家,觉得学佛很好。

 

学校和父母找到他以后,父母觉得不行,学佛本身这么迷信,现在孩子这么迷恋,又不要读书,要退学。父母就不同意,坚决不同意。但是孩子坚持学佛。

 

其实此刻孩子在一个非常入迷的状态,硬拉是拉不开的,所以赛老师就对父母说,我们和孩子达成一致,用先跟的方式:你可以学佛,现在可以先学,同时也要完成学校的学业,拿到大学毕业证。孩子也同意了。事实上,孩子毕业了半年后,他早就忘了学佛的事情了。

 

这样看来父母之前过于担心。所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父母不要想着把孩子一下子纠正到位,孩子的想法也会改变的。

 

比如孩子正在看电视,叫他吃饭,他不过来,可能父母一下子火气就上来了,这个时候采用先跟后带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坐到孩子身边,看看孩子正在看什么好看的电视。坐过去之后,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正在看的是最精彩、最关键的环节,是不能错过的。这个时候你可以跟孩子坐一会儿,或者和孩子提议暂停一会儿,或者这一段看完,就过来吃饭了。要跟随他,要一点一点来。

 

哪怕孩子的想法是不成熟的,也不要着急,要一点一点来,而且孩子的想法也是会改变的。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控制,让孩子很不舒服,让孩子站在我们对立的局面。

 

哪怕此刻没有去解决他的问题,但是至少没有破坏和他的关系;假如破坏了关系就失去了进一步引导他的机会。

 

上面讲的这些技巧有一个特点,需要练习/实践,一边实践一边摸索,要有耐心去练习。

05

沟通的障碍

 

下面讲的沟通的障碍这也是父母经常用的,最经常犯的错误。

 

▌01唠叨

父母可以换位一下,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父母做什么?唠叨。

特别是唠叨中夹杂着批评、指责、重翻旧账,那就更加火了,不愿意理他们。同样我们做父母了,对孩子也要少唠叨。

 

 

▌02说教

我遇到过有几个孩子,他们的父母是老师,这几个孩子要么情绪非常大,跟父母闹起来很暴躁,甚至打父母。

 

另一方面非常乖,乖到自己的情绪到了抑郁的状态,特别的压抑自己。

 

这是因为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教,高高在上,而不是说一些情感性的话,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关照,要么是爆发的,要么是压抑的。

 

▌03建议

这是父母经常用的,看起来很正常。

 

这种方法也很常见,比如当我们有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朋友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我们一般也不会采纳。朋友给建议反而会觉得别人高高在上了。

 

所以父母给孩子说话,我们可以给孩子启发他去思考,给他提供知识和信息,给他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一定是参考性的,孩子是有空间自己决定的建议。

 

所以孩子想要叛逆的部分就是因为父母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特别是用建议的方式。

 

假如父母是和孩子商谈的,一起去寻找出路的话,孩子会容易接受,也不会有叛逆的发生。

 

▌04命令

这个是最有害的。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假如我们对同事命令威胁,关系肯定分分钟破裂。假如对孩子也用命令威胁,孩子肯定是抗拒的,不听的。

 

最后需要指出,我们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假如父母之间是相互欣赏、包容、支持、尊重的,那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也一定感觉到更加的安全,父母也为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其实我们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是幸福的、快乐的,但是如果孩子从父母的脸上读到人生是辛苦的,生活是不开心的,夫妻关系是糟糕的、吵架的、困扰的,那孩子也不会相信真正的幸福。

 

所以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做的比说得更重要。孩子往往会从我们的行为上学习,从我们的人生中学习。

 

- 假如生的是女孩儿,爸爸要多夸奖妈妈,夸妈妈细心、善良、温和、坚强、吃苦耐劳,当爸爸能够欣赏妈妈这些品格的时候,女儿她也会自信。因为妈妈身上的部分言传身教也给了孩子。

 

- 假如生的是男孩子,妈妈要多夸奖爸爸,因为父亲是榜样。假如对儿子说你爸爸真没用、窝囊、不负责任,跟否定这个男孩是一样的,因为父亲是他的榜样。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中国式的父母,都是父母为孩子活,父母没有自我,没有自己的空间,这样的问题是:当父母把他们的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没有去关爱/发展/滋养/成长/站稳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孩子是很有压力的,而且父母这时候说支持孩子的话,是很没有底气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家长要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