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正的离家是指在心理上、工作上和经济上取得独立的过程,既能区分出在原生家庭里面的自我,又能发展出同辈之间、家庭以外的关系。既能和原生家庭保持必联系,又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家庭里面获得情感支持。
在咨询中就遇到很多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这是几年前的个案。一个17岁的男孩,初一开始情绪低落、间歇性不上学、也不出门,看了很多医生,被先后诊断为注意力不集中、双向情感障碍、后来他还被诊断过精神分裂症,服用过很多抗精神药物,来咨询的时候也没有明显的好转。经过评估发现孩子患上的是“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的表现是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属于儿童和青少年情绪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当中比较常见。上学恐惧的问题大概占到儿童青少年以情绪障碍作为主要内容来咨询人数10%左右。也就是说在10个情绪障碍儿童当中,大概有一个是学校恐惧。
严格地来说学校恐惧症至今都没有被列为国际疾病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的方案和诊断体系当中。但是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学校恐惧的初期为了达到不上学的目的,孩子会借助头痛、腹痛、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的表现获得父母更多的同情和关心。
当父母要求他上学的时候,就出现紧张、哭泣、吵闹、焦虑不安,以及各种躯体的症状和精神方面的症状。
把这些孩子强行送到学校,常常会产生一些退缩的行为:比如不跟同学打招呼,上课的时候没办法专心,不正视老师,没有办法回答问题,等等。
放学后会如释重负。
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来进行评估和诊断学校恐惧症:
o 1.上学非常困难,常常请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还有连续很长时间不上学的情况。
o 2.面临上学问题的时候,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包括极度地恐惧,发脾气、或者是抱怨,躯体的各种不适,等等。
o 3.跟那些逃学的孩子不一样,逃学的时候家长并不知道。而这一类学校恐惧症的孩子,他的症状家长是知道的,而且家长也知道他不能够去学校。
o 4.没有很明显的反社会行为特征,比如说偷东西、说谎、破坏行为等等。
o 5.孩子本身也是想要进入学校,并且在进入学校之前会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但是当面对学校时马上会退缩
学校恐惧症有三个高发的年龄:
o
74到岁,也就是上小学、上幼儿园的时候,主要是跟分离性焦虑有关。
o
11、12岁的时候,主要是上中学,可能跟换了学校,换了环境,学业压力增大,功课增加,新的人际交往困难等等焦虑有关。
o
14岁左右,青春期的时候,可能跟第二性征的发育,他对于自身的成长焦虑有关。
谈到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发病因素,
跟遗传有关,还有
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也有关系。但总归,这
跟孩子要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世界有关系。精神分析、行为理论、发展理论都对学校恐惧症给出了解释。我们今天主要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症状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他所处在的整个家庭系统,尤其是当这个家庭系统出现功能障碍的时候,个人的行为问题,或者是症状就在系统的影响下表现出来。
就孩子不上学这个症状而言,
一方面孩子的不上学,代表了他所在的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
另外一方面,有可能他不上学的症状,也维持了他家庭系统的某种平衡,也就是说孩子的不上学变成了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一种策略。
开头案例中的孩子离家在外的时候总感觉到心神不定。即便出门也是跟着妈妈。所以
一天下来大概95%的时间都跟妈妈在一起。孩子发病是在5年前,那一年他家庭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妈妈因为疾病误诊造成了生殖器官的切除,提早病退。由于妈妈的疾病,夫妻关系也受到一些影响,从而夫妻分居,再加上婆媳矛盾,使得夫妻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了。
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继而开始断断续续地不上学。 他妈妈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孩子身上,夫妻互动也越来越少。由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之间又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关系就更加紧张。一年多前爸爸又出现了夜不归宿的情况,所以父母的婚姻就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这时候孩子的症状就变得越来越严重,升级为精神疾患。他需要跟妈妈在一张床上才可以入睡,吃饭、吃药、洗澡都需要妈妈的帮助。可想而知一个17岁的青春期少年退行到了一个孩童。这样一个症状的演变也使得他妈妈没有办法顾及到其他,也使得爸爸不得不每天回家来张罗给孩子看病。
孩子生来就如同海绵,吸收父母的讯息。
即便父母心理最不被人察觉的忧虑也会成为孩子的不安,这是相互牵引的自动反应。也许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家人都没办法察觉,然而青春期的孩子离不开家总是有原因的。 在明明父母婚姻关系的天平上,他的内心偏向母亲。治疗过程当中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站在妈妈的立场上,
所以他是爱着妈妈的爱,恨着妈妈的恨。
。
潜意识里害怕离开妈妈,害怕爸爸和妈妈的分离和冲突,进而他留在家里保护母亲,所以他没办法去学校,离不开家。 还有一部分是失去健康、失去婚姻、失去丈夫的母亲潜意识里也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在家中。
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子,他把父亲完全排除在他的内心之外,他的精神世界里也就少了一个亲近、好感、信任、模仿和认同的父亲形象;进而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地空虚、紧张和焦虑,所以更加地不敢跟外人接触,更加不敢面对外部的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忠诚于家庭的,当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父母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总会想尽一切的办法来分担父母的痛苦,来表示他们的关心。所有的孩子都很难拒绝这个诱惑,甚至会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也就是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孩子也会扮演父母的照顾者角色来照顾父母,使得这种痛苦能够延续下去。曾经有一个来访的家庭,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聪明可爱。但是她就是不肯去幼儿园。
当我们探究她的家庭冲突的时候,她对我说:
我们家最主要的问题是爸爸没有爸爸的尊严,妈妈没有妈妈的温柔,我们家爸爸、妈妈的角色颠倒。虽然这个小朋友只有五岁,但是她对她家庭的理解如此深刻,她一语道破,击中要害,令得在座的父母目瞪口呆。 当然不是所有的父母、孩子都能够理解孩子不上学的问题。大多数家庭被不上学的症状所牵制、焦虑不安,甚至会发展出不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来使得不上学的症状被继续地维持下去。
家庭治疗大师Jay Haley在《离家》这本书里也写到:
离不开家的孩子都是忠诚于家庭的孩子,离不开家的孩子,大多有让他们放心不下的父母。更何况这样一个争吵不休,多灾多难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面,父母觉得孩子读书是家庭继续下去的希望,可是父母不明白,
父母稳定的婚姻关系也是孩子读下去、发展自己的希望。 有人说,人的所有问题都是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或者是时空的。孩子长大是一个跟家庭、跟父母渐行渐远的正常离家过程。
离家的本质是
孩子心理上根本的独立,而家庭没有解决的冲突,则是孩子离家时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和难题。 拒绝上学的孩子多半如此,所以我们家庭治疗的工作就是要和家庭一起去面对和解决这些未解决的冲突,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长大离家。 孩子真正的离家是指
在心理上、工作上和经济上逐步取得独立的过程,既能区分出在原生家庭里面的自我,又能发展出同辈之间、家庭以外的亲密关系。
既能和原生家庭保持必要的联系,又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家庭里面获得必要的支持。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而言:守家不易,离家难。
但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成功地跨出离家这关键的一步。无论从上幼儿园开始到上大学、走上社会,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长大、离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