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芜湖心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19-08-30
(1)人际关系与心理咨询的本质特征
除去遗传和生物学的疾病过程此处不讨论以外,心理和人格之健康成长取决于良好的人际相互作用,而人格和心理之各种障碍则是不良人际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心理咨询可以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人际相互作用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上述基本观点,由萨利文(H S Sullivan,1953)在其精神病学的人际学说中首先系统地加以阐述。
应该说明的是,现代心理咨询是从S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开始的。近100年来,心理咨询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同的理论技术派别日益繁多,但心理咨询者与病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关系始终是理论和实践共同的核心问题,而这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弗洛伊德(1914)对"移情"和"阻力"的强调及其影响。这里所谓间接影响,意思是说,抛开"无意识"这一构想及有关理论不谈,"移情"和"阻力"所涉及的现象和事实就是人际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问题。弗洛伊德在《论咨询的开始》(全集英文标准版第12卷121~144页)一文里,把心理分析的精髓和实质概括为:利用移情克服阻力。如果把心理分析的这种特殊行话译成所有心理咨询者都能理解的话,那就是:心理咨询者和病人之间要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饱含着感情的,咨询者利用这种关系推动人际相互作用,以解决二人之间阻碍咨询顺利进行和取得疗效的各种问题。这样一种一般性的提法,估计大多数心理咨询者都不会反对或可以接受的。所以,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心理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关系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通俗形式可以这样说,心理咨询关系跟一般人际关系有什么区别?心理咨询关系的特殊性是什么?
根据文献和心理咨询成功的实践,这种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起咨询作用的关系是一种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下面就这种关系的三个方面分别作简短的说明和讨论。
一、新的人际关系
我们可以说,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总是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反过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表现。同理,所有精神障碍都表现有人际关系障碍。甚至可以说,人际关系的困难和麻烦愈多愈严重,精神障碍也就愈严重。
如前述,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一样,也是在人际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只有通过人际相互作用才能促使精神障碍走向恢复。一般地说,长期不愈的神经症病人和人格障碍者与他们的重要关系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早已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心理咨询者绝不能再重复病人已有的人际相互作用模式。起咨询作用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必须是新的,道理就在于此。假如精神障碍者能够借助于已有的人际关系解决他们的心理困难和痛苦,心理咨询作为社会的一种专业便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新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基本的要求:
(一)不批评
父母长辈普遍喜欢批评训斥他们的晚辈,尤其是父母,有的父母批评唠叨简直没完没了,即使无效也决不放弃;还喜欢算旧账,严重者非打即骂。这在我国比西方发达国家也许更加普遍而严重。长辈,尤其是手里握有大权的人,对于已成年的晚辈往往也摆脱不了这种关系模式。这是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社会根源。
心理咨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这种人际关系和反应模式,采取尊重病人和平等协商的关系模式。批评无效的道理其实简单易懂,因为神经症病人和人格障碍者照例是不恰当的批评的受害者,他们从小一贯的亲身经验使他们很难接受批评,且往往对批评反感,更难于经批评而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可以断言,闻过则喜和从善如流的人根本不需要心理咨询。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社会难道还缺少批评么?何需再专门训练出一批所谓心理咨询者来从事批评呢?
举个例子。病人抱怨说:"我的母亲不理解我,也不关心我。"维护母亲权利和尊严的义勇军大队一听这话就火了:"你妈把你拉扯到这么大,一把屎、一把尿,容易吗?你已经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了,你理解关心你的母亲吗?你为你母亲做过些什么?你母亲的困难,她为你操碎了心,你也许想也没有想过!一开口就是抱怨,怪母亲这不好那不好,扪心自问,你的良心何在?"如此等等。这话脱口而出,大家都会说,并且也理直气壮。可起什么作用呢?如果心理咨询者对病人的抱怨采取类似的态度,甚至也来这么一套,很可能引起病人的反感、生气和反驳,当然也可能默不作声,但不论怎么样,这无助于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的解决。最可能的结果是,病人下一次再也不找这样的"心理咨询者"了。
我们所说的不批评,不仅限于口头上不批评,而且要求心理咨询者在内心持不批评的态度,即非批评性态度(non-critical attituede)。不仅不批评,还要求咨询者去理解病人,理解病人抱怨所由产生的全部事实经过和典型事例,发现当时病人的情感反应和内心体验。这就是所谓澄清(clarification)这一咨询技术和概念的内容。心理咨询的原则之一就是"澄清先于解释"。
抱怨母亲,表明病人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困难和障碍,病人因此而苦恼甚至导致症状。上面引的那一段训斥病人的话只能使病人感到不被理解和委屈,甚至使他感到,他又遇到一位和他母亲一样的人了。病人很可能把他对母亲的不满、反感、甚至敌意转移到心理咨询者身上,这就是所谓负性移情。可以肯定,负性移情绝不是咨询性的。
心理咨询者对上述病人的抱怨的一种信当的反应是:"你的苦恼,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和你一样,也需要亲人的理解和关心。"这话看似简单,其实颇有深意。它把"抱怨"变成了"需要",这在心理咨询中叫做重构(reframing),即把具有消极作用的言语改说成具有积极作用的言语,但并不改变说话者的真正目的,即病人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关心。这一技术不仅把消极的东西(如抱怨)变成了积极的东西(如需要),并且还与病人争取到了共同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推动进一步的商讨和促进病人思考:我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使我的需要得到满足呢?一般地说,抱怨者并不明确自己的需要,正如荀子所说,"自知者不怨人"(《苟子·荣辱》)。或者,虽有所知却缺乏坚持一贯的有效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压抑(suppression)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而对神经症性心理障碍咨询的一个重要步骤便是去压抑(de-suppression),这是只有持非批评态度才有可能。义正辞严的批评只会加强神经症病人的压抑。
非批评性态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要坚持这种态度很不容易。这是由于,我们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在亲人和朋友之间,批评是经常发生的,是极普通的经验,也是极普通的一种行为模式和反应模式。
病人的诉苦照例都是过去的事。如果我们希望病人做到不后悔;,既往不咎,那就只有咨询者本人已经牢固地确立了对自己不后悔和既往不咎的态度,才有可能。要改变别人,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咨询者在与病人交谈中的各种表现所体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风格和人格特质,较之说服要强有力得多。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已经反复证实,单纯摆事实、讲道理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几乎不起作用(即使起作用也是暂时的和表面的),有时还可能起不良作用。病人即使不说出来,心里很可能会这样想:"站在岸上说风凉话,这谁不会?对于别人的痛苦和困难,我讲起道理来,也许并不比你差。你本人若是处在我这样的处境中,你这套大道理也不见得起什么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医生职业很容易使咨询者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例如:"你怎么这样不讲卫生,难怪你要拉肚子!"),即使说话不带明显的教训口吻和内容,表情态度也难免有所流露,并且,医生往往并不是清楚地觉察到自己这种态度的。
(二)不包办代替
父母倾向于对子女包办代替,这在我国这样的文化传统中是很普遍的。传统文化要求子女孝顺你母,也赋予父母在子女面前具有绝对权威。现在虽然不大提什么"孝"了,但父母要求子女"听话",还是很常见的。在行政系统中,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往往也打上了亲子关系特征的烙印。包办代替和要求听话,使人缺乏独立自主和负责任的精神,而清规戒律在脑海里却特别多。神经症病人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因此,新的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不包办代替。这并不限于不代替病人做病人力所能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不代替病人作抉择和作决定。道理很简单,包办代替不能促进病人的成长(走向独立自主,个人的事个人负责,动员个人的精神资源或潜力等),而只会助长病人的依赖心理。顺便一提,依赖性是心理不健康尤其是神经症最常见的弱点之一,是使病人陷于不能自拔的痛苦和困境的重要的主观因素,是阻碍病人走向健康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神经症病人最常向医生提出的问题之一是:"我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后面隐藏着的心理冲突是,应该做的和喜欢愿意做的两者之间的严重分歧和对立,也是神经症性心理冲突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一次,我和一位病人首次晤谈,病人谈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对病人说:"你是不是感觉到,你说话喜欢用应该这两个字?"病人沉思了一会儿,恍然大悟似地对我说:"你说得很对,很深刻,一下手抓住了我的毛病的关键。"可是到结束这次晤谈病人站起来准备告别时却回出这么一句:"大夫,那么,我究竟应该怎么办呢?"说完,我和病人不约而同地都笑了起来,但病人的笑却带有些苦涩的味道。可见,这"应该"的意识如此根深蒂固,绝不是一次有所领悟能解决问题的。对于这种病人,不仅切忌包办代替,甚至在一定咨询阶段中,连忠告也以少提为好。
父母的教训、约束甚至惩罚使病人从小发展了牢固的"应该感",而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受着压抑,对父母的包办代替形成了依赖心理。因此,心理咨询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帮助病人弄清楚个人实际有些什么需要。个人精神上的需要,本人却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帮助病人的方法是启发病人思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
即使是行为咨询,如果新的行为设计与病人的实际需要没有多少联系,如果行为咨询者不尊重病人的主动性,如代替病人制订行为矫正的细节,即使暂时有效,恐怕也难持久,或者,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消失了,另一种适应不良的行为又冒了出来。
(三)不偏倚
弗洛伊德(1936)说得十分清楚明确,咨询者对病人心理之诸方面要保持"等距离立场"(equidistant stand)。也就是说,对病人心理冲突的各方保持中立,不偏向任何一个方面。
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这跟我们日常待人接物尤其是处理亲近的人际关系时的态度完全不同。一对恋人有时爱得要死,有时又恨得要命,这不是很常见的么。
所以,专业心理咨询者需要特殊的训练,而得不到培训的医生则必须自我磨练,力图避免把对亲友的通常反应带到咨询关系中去。
举例说,病人长时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十分痛苦。咨询者对这样的人生大事不可能没有他确定的道德观和主张,但对这种病人的心理冲突仍需坚持中立。中立态度之所以必要,是为了减轻阻力。神经症性心理冲突的特征之一,是冲突的双方势均力敌。你如果劝病人离婚,他就会大谈其不离婚的好处;你如果改口劝病人别离婚,他又会诉苦两个人实在无法生活在一起了。正是这种双向阻力,使神经症性心理冲突区别于一般的所谓思想问题。思想问题对教育者的阻力是单向的;你不给他提升,他闹情绪,你若提升他,他便不闹情绪了,甚至兴高采烈了;你要调他到边远地区去,他死也不肯,据理力争,你若迁就他让他留在北京,他就高兴地表示感谢领导对他的照顾和关怀。神经症病人似乎故意在跟咨询者唱反调,你要他往东,他却要往西,你说,那你就往西好了,他却认为往东的好处实在难以舍弃。
可见,中立态度更为积极的作用,是促使交谈深入,逐渐深入到病人心理的深层冲突中去。离婚和不离婚的冲突,作为一种长期不能解决的神经症性心理冲突,总是更根本的生活态度甚至冲突性格表层的显现。例如,患得患失的心太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显现,是深层的不安全感、不完善感(自卑感)的显现,甚至,病人与配偶的冲突情感只不过是未成年时对父母的两价性依赖(ambivalent dePendence)的转移。所谓两价性依赖,指的是,对父母有强烈的情感上的依赖,同时对父母又有强烈的不满甚至怨恨,但后者往往是埋藏较深而只在某些场合下才爆发出来。
对于心理咨询者来说,我们在体会病人夫妻不和的痛苦的同时,还必须同样努力去体会病人对配偶难以割舍的旧情。只有对冲突的双方有同样深入的投情的(empathic)理解,才可以说是对心理冲突有较完全的理解,也才有可能深入到夫妻关系背后的深层次的冲突,甚至冲突性格。只有帮助病人对自己的心理和性格有了深入的领悟性理解,病人才有可能作出恰当的抉择。如果心理咨询者偏向冲突的任何一方,他就会停留在亲友或邻居调解的水平,或者采取新潮青年的态度: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种徒具形式的夫妻关系还要它干吗?
上面谈的不偏倚或等距离立场或中立原则,虽然源于心理分析,但是,对其他多种不同的心理咨询也是适用的。
以上三条只是新的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并不包括一切,说得也比较简单肤浅。但即使限于这三条,要真正做到,不仅在口头上,而是从根本态度上和理论上都有深刻体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医生在心理咨询中犯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每一次心理咨询交谈进行反省,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我们就会逐渐少犯错误,逐渐成为成熟的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者。
二、亲密的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是人类为数不多的若干种亲密关系之一。如果恰当地加以利用,父母亲便能够成功地教育子女健康成长。如果亲子之间缺乏亲密感,子女的成长便难免出现各式各样的麻烦、困难或障碍。再者,如果父母在角色扮演中步入了误区,子女的教育也容易出现困难。能够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经常为小儿子不听话而苦恼,优秀教师却教不好自己的子女,这种事例的问题往往发生在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上面。多年戎马生涯的将军养成了对下级发布命令的习惯,如果他把这种行为模式搬用在儿子的顽皮行为上,并非战士的小淘气当然不听指挥。做母亲的优秀教师如果望子成龙之心太切,对儿子要求太严,仁慈的母爱便有被挤到第二位的危险,而一旦亲密关系受损,母子双方的感情都会受到伤害。母亲的感情受害可以使教学法被歪曲和被滥用,儿子也容易由于母爱受损而感到委屈,从而妨碍了学习之正常进行。不少儿童少年把父母的话当作耳边风,而对他们所敬爱的老师的倡议或教导却像"圣旨"一样,丝毫不走样地坚决认真执行。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际相互作用之有效性和有益性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之间关系的性质。
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反复证实,咨询者与病人之间的个人的亲密关系可以对病人起巨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然而,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一般地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发展起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理咨询的全部疗程也就是发展关系的过程。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俗话说:别久情疏,远亲不如近邻。套用关于学习的古训,我们也可以说,亲密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即使咨询者与病人已经发展了相当亲密的关系,也不可掉以轻心,从此疏忽大意;如果这样,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便会衰退,疗效也可能出现反复。
举一个实例。一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诉苦一年来感到学习十分紧张,几乎体验不到轻松愉快是什么滋味了。同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读书时思绪纷纭,很难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因此学习效率急剧下降。此外,他还感到头沉头胀,晚上躺下后久久不能入睡,白天感到有些发困和精神不振。医生听了这些主诉后,首先想到的是,病人正在经受着压抑的折磨。显然,咨询的首要任务是去压抑。因此,医生以随便聊家常的方式和病人交谈,仔细询问他的学习和家庭生活的各种情况。病人逐渐淡出了他的心里话。他家住在中关村(北京高级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区,北大、清华和中科院各研究所都在此地区内),他家所住的公寓里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的父母一为教授一为高级工程师。据他说,这些家庭的子女高中毕业后大多考入名牌大学。他从高二起,开始为高考担心。他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不仅是他个人的前途渺茫,还会给他父母亲丢脸。说至此,病人忍不住掉泪了。为了高考,近两年来病人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连电视也只看"新闻联播"(这也是为了高考的政治考试作准备)。病人读初中时对文学颇感兴趣,但升入高中后,由于父母的劝告,不再阅读任何课余文艺读物,几乎全部时间都花在数理和英语上面了。不难想像,抛弃原有的兴趣爱好,迫使自己集中精力于自己不太感兴趣的科目,这对一位少年人来说,要求多大的意志努力去加强压抑。而担心对不起父母和使父母丢脸的威胁,更是火上加油。这使病人不得不倾全力以加强压抑或自我约束。他说,初中本来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这两年几乎变了一个人。
一次轻松的交谈和一般性支持性心理咨询,使病人颇有一些如释重负之感。医生写了一张条子,建议一周之内在病人父母认为合适的时候陪伴病人同来门诊。第二次门诊时,医生分别与病人及他的父母交谈,然后四个人一起交谈。这次谈话很成功。病人的父母理解能力强,也很通情达理。他们两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相同的态度:即使现在休学,高中不能毕业,不再上学念书,也无损于父母的面子;事业上成就的高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单纯取决于是否大学毕业,瓦特、爱迪生、法拉第等,都没有上过大学。父母还向病人表示了歉意,"好心办了坏事",其实,学文科和学理工同样可以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如此等等。这次会谈使病人心上的愁云为之一扫,他说,"好久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轻松过。"两个月以后,病人写信告诉医生,他经过短时期(一星期)休息后,身体不适感几乎消失,也有了适当的文娱体育活动,这使他的精神身体都发生了奇特的效果。逐渐地,一切恢复正常,学习也能愉快了。至于高考,能考上当然好,考不上明年再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还刚满十七岁。这位病人总共接受四次心理咨询。
正如E.Fromm(1980)所说,如果心理咨询者不能为病人提供或创造一种随便和宽松的交谈气氛,那么,多么高明的技术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
上面的例子病情比较简单,病人人格相对健康,再加上父母亲的密切配合,都是产生疗效的重要因素。但病人感到医生平易近人,理解他的难处,对医生很有好感,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病情复杂病程长的病人,尤其是病人人格不健康甚至有人格障碍,发展亲密的咨询关系往往很不容易,但也更加重要。
下面,就有关咨询者发展亲密关系的几个重要概念作简短的说明。
"接受"病人是发展关系的前提。所谓接受,指宽容病人的弱点和短处,同时又重视和欣赏病人的长处和优点。对于好的售货员来说,凡是走进商店的人都是顾客,一律热情接待,即使他逛了个遍什么也不买。这可以视为无条件的接受之一个恰当的比喻。心理咨询者更是如此,即使病人性情脾气古怪,难于接近和交谈,也必须真诚地接受。咨询者接受病人将促使病人接受咨询者。亲密关系的第一步便是互相接受。
"理解"的操作定义是,咨询者把病人说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得到了病人的认可。用一套让人无法反驳的道理迫使病人点头,不仅不能算理解,而且是与理解背道而驰的。
"尊重"意味着把人可有可无的属性(如美貌、学问、才能、财富、地位权势等)搁置一旁,而把人作为有思想感情、有内心体验、有生活追求和世界上唯一值得尊重的活生生的"亲在"(Dasein)去对待,也意味着把病人看作具有个人独特性、独立自主性的人去对待。通俗地说,我为什么尊重你?没有什么特殊理由,只是由于你和我一样,都是人。即使我一无所有,人性的尊严却是命运所无法夺走的。正因为我尊重自己"这个人",我也就尊重你"这个人"。我们可以怜悯一条狗,也可以喜欢一条狗,但谈不上尊重一条狗。同情心是必要的,但它绝不能取代对病人的尊重。一般地说,神经症病人容易有自卑感,这往往是未成年时被人尊重之基本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结果。因此,尊重神经症病人对心理咨询是特别重要的。
"共情"(emPathy)的定义是,暂时抛开自我而与对方(在咨询中指病人)认同(identification)。通俗地说,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力图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去,不作任何评判,去体验病人的体验。应该承认,人们的投情能力差别很大。投情能力太低的人从事心理咨询是困难的。人们常说的"善解人意",跟投情的意思很接近。投情也可解释为咨询者与病人具有共同的体验域(common field of experience),即俗话所说"想到一块儿去了"。因此,专心、耐心而且关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述,是投情的必要过程。
亲密关系究竟发展得怎么样了?医生切不可持主观主义的观点,即自认为接受、友好、关怀,就算仁至义尽,亲密关系的发展不成问题了。这是不行的。亲密关系是否已经建立起来,还要视病人的情况而定。就病人方面而言,如果他能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不论说什么也不论如何说,他都不担心会被看不起或被拒绝,他从咨询者得到帮助并不感到难为情或欠了人情债,他把咨询看作他和咨询者两个人休戚与共、利害相联的共同事业,那么可以说,亲密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显然,亲密关系不仅有助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病人,有助于咨询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容易被病人所理解和领悟,它本身也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咨询,因为它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不安全感、自卑感,换言之,心理障碍在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缓解。
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也许,恩爱夫妻是世间最亲密的二人关系之一,但是,亲密关系却不一定是建设性的,因为不少恩爱夫妻完全不关心任何第三者的祸福,甚至对第三者采取排斥、厌恶和敌视的态度。所谓"我的眼里只有你。"便是一个例子。
建设性这一关系特点,可以说是心理咨询之目的所在,因此是不可缺少的。
有时,病人依赖咨询者,达到了迷信和盲目崇拜的程度,而咨询者也欢迎这种态度并因此而感到满意。这种关系可以很亲密却不是建设性的,也就成为非咨询性的了。
建设性意味着互相促进精神卫生水平的提高。就病人而言,这种二人关系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增进病人的自信和自尊、独立自主精神、对自己负责任的精神,以及有利于潜力的发挥。并且,病人能够把他与咨询者发展这种关系的经验成功地应用于其他人际交往之中。
精神障碍的痊愈总是包含着病人态度的某种根本性转变。神经症性态度主要有:依赖,自卑和优越感,完美主义,被爱的渴求而不主动地去爱别人,对自己不接受(表现为否认、回避、借口、自我苛求、后悔等),对别人具有攻击性(表现为好挑别人的错,好指责别人,怨天尤人,嫉妒等)。从效果上说,如果人际相互作用促进了上述态度的转变,那么,关系便是建设性的。
为了发展咨询关系和产生疗效,咨询者的态度是根本性的。
对病人的内心体验漠不关心,便不大可能对病人有什么真正的帮助。然而,强烈的助人动机可能使咨询者急于求成或过于功利主义。这种态度有可能加重病人的焦虑。人们公认,良好的咨询气氛是以病人感到轻松自在为指标。强烈的助人动机和眼看着咨询在短期内很少可能出现好转却要求咨询者自己轻松自如,这一尖锐的冲突对咨询者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很多病人一心只想从咨询者得到帮助,却几乎体验不到交谈本身的价值和兴趣。这有时是与咨询者本人未能解决手段与目的之冲突有关,不能总是归咎于病人。
一个人愈是不健康,愈是倾向于滥用防御机制。有些医生对病人过于客气,这显然是一种防御。有些咨询者强调技术而轻视关系,他们以通晓机制和善于解释而自豪,却觉察不到机制的解释已经成了一种防御,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以免与病人发生真正的沟通或触及自己内心的痛处。
以上只不过是不恰当的咨询态度的几个例子,很不全面。总之,咨询者任何一种不恰当的态度都会妨碍心理咨询的深入。这只有通过专业训练或自我磨练才能加以解决。
(2)海明人际关系障碍咨询团体——内观禅正念减压团体
团体咨询可以了解内心心理问题,培养自信心及正确的社交方式和能力:团体咨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咨询方法:通过团体的活动,就可以了解到求助的心理最困难、最多争议的问题,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在团体咨询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了解问题的普遍性,增强信心和希望;同时在团体的咨询过程中,让提高社交技巧及正确的社交方式;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了解深层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的方式;在团体中团体凝聚力并找到自己归属感及团体的价值。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烦恼,出现各种不适应而引发各种不良情绪甚至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成长来让自己更适应和愉悦的生存。
内观禅正念减压团体为我们提供一个关注存在性的栖息之所,通过关注此时此地,帮助成员觉察和改变可能在生命无始以来的关系模式。通过在团体中不断地自我成长,团体成员可以对人际关系更为敏锐且更能表达自己的感觉,变得可以不被琐事困扰而提升自己的觉性层次;内观不仅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而且成为了一种觉性的智慧途径。
●课程介绍
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On Purpose)、活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及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正念减压课程》于1979年在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正念减压疗程(MBSR)创始人乔恩卡巴金博士创办减压诊所以来,不少研究显示此课程能帮助人应付生活压力,减低抑郁和焦虑,提高免疫力,活得更轻松快乐。全球已有超过300所医院、诊所、医学研究中心、学校等机构举办此课程,数以万计的人因修习正念静观而得益。
海明在内观中发现,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和尊严仍然受到极大的威胁,个体的生命和意义仍常处于虚化与焦虑之中。在此因缘之下,北京海明心理咨询中心(Beijing haiming consultant center)海明老师组建了「正念减压团体」(Mindful reduced pressure groups),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探索,正念无疑是疗治现代人灵魂的有力手段。参加我们为期8周的内观禅减压团体训练计划的研究发现,在大脑中,有关记忆、自我意识、共鸣和压力等区域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该项研究将发表在我们的《正念研究:身心灵频率学》学术期刊上。我们的研究小组负责陆续会公布我们的研究成果,首次证明长期正念内观可改变脑灰质结构和大脑频率的周波。
●减轻压力和松弛的计划方案
这个课程的内容是如何好好照顾你自己,如何有技巧和完整的生活,有可能的话,还包含了如何迈向更优异的健康和幸福。这不是要取代医学咨询,而是去补足它的遗漏面。当人们有压力问题时,医生常常检查不出任何生理差错,只好转介给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医师。这表示问题是在心智上。我们的咨询取向不同于医院和精神心理科的模式,在这个以禅修为基础的减轻压力中心里,我们设定了一个关于一般和特定医疗干预的非常不同的模式。我们是一群人一起做普通的训练,但是焦点不在他们的个人问题,而是在于他们共有的稳当事物上。他们每个人有不同的疾病,也各自有不一样的家庭烦恼、性别和工作情境,还有医生负责他们的特别咨询。我们只教他们一件事:如何注意事物,亦即如何保持正念,如何微调心境。我们给患者一些个人关照,并且依他们个人需要和环境,来修正指示。我们会对每个病人,进行一对一的评价性面谈,以评估他们受训前后的表现,还有长期练习后的状况。配合心理测量(SAS,SDS,SCL90,EPQ)开展量性实证研究报告,考察内观对症候群体与人格转变的作用和影响。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此量表主要是为了考察在人际情境中的关系正念水平。自动想法的问卷(ATQ),此量表主要是为了考察在人际情境中的个体正念水平。在面谈中,我们要听病人说自己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疾病和身体有何真正感受。我们试着真心倾听病人的话,并以慈悲心肠来体验他们的情况。这个课程长达8周,病人每星期来一次,约要两个半钟头。一班大概有10人,围成一个圈圈来坐。他们也有家庭作业,一星期6天,每天练习内观45分钟。他们也要做一些工作手册上的觉察练习,并写下思绪和感受。最重要的是不费力追求、放下即是,发现入道者的初心。
疗程将「正念」(mindfulness)视为「纯粹地注意当下每一秒所显露的身心经验」,教导病患应以正确的态度来练习正念修行:
1.不对自己的情绪、想法、病痛等身心现象作价值判断(Non-judging),只是纯粹地觉察它们;
2.对自己当下的各种身心状况保持耐心(Patience),有耐性地与它们和平共处;
3.常保「初学者之心」(Beginner’s Mind),愿意以赤子之心面对每一个身、心事件;
4.信任(Trust)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5.不努力(Non-striving)强求想要的(咨询)目的,只是无为地(non-doing)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身心现象;
6.接受(Acceptance)现状,愿意如实地观照当下自己的身、心现象;
7.放下(Letting go)种种好、恶,只是分分秒秒地觉察当下发生的身、心事件。具体地说,正念减压有正式练习和非正式联系。前者需要练习身体扫描、正念静坐、正念瑜珈、正念行走和正念进食,通过对视觉、声音、气味、滋味、触觉等来自外界的刺激以及自身内在感觉的注意,接近内心,让自己的生活逐渐从“doing”的生存模式转化到“being”存在的模式。而后者则更加重要,是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不带评判地关注自己的当下,这更难,但经过训练,可以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
正念减压疗程教导病患基於上述的学习态度,修习三种主要的禅修技巧。
(1).「坐禅」(sitting meditation):观察随著呼吸而产生的腹部起伏运动,或者意守鼻端,观察鼻端与呼吸接触的感受;当任何妄想、情绪出现时,禅修者只是觉察它,然后将注意引回到腹部起伏的运动或鼻端;当疼痛出现时,鼓励病患观察身体的疼痛。
(2).「身体扫描」(body scan):病患平躺或采太空人卧姿,引导注意力依序观察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从左脚脚趾开始,最后至头顶。面对妄想与疼痛的策略,与坐禅时相同,但观痛时,偶而带有观想的技巧(观想疼痛随著呼吸离开身体)。
(3).「正念瑜伽」(mindful yoga):MBSR将「正念修行」结合「哈达瑜伽」,教导病患在练习「哈达瑜伽」的同时,观照当下的身、心现象。
除此三种主要的禅修练习之外,为将正念修行融入日常生活,MBSR疗程亦教导「行禅」(walking meditation);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正念的技巧(mindfulness in daily life)。
●进阶:
(1)基本进阶:正念内观减压疗程共8周。提供心身疾病康复的解决方案。
(2)瑜伽进阶:正念瑜伽减压疗程共12周。提升心灵频率的解决方案,活化身体、解脱心灵。
(3)禅修进阶:正念禅修开智疗程共16周。提供修通16阶智的解决方案。
8周课程定位
基本进阶分为八周;每周二7点开始安排2小时授课。将要讲述和练习的内容解释清楚同时解答问题;针对一些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安排每日一小时的家庭作业,连续六天的作业要求完成.
第一周团体主题:自动引导
第二周团体主题:处理障碍
第三周团体主题:内观呼吸
第四周团体主题:活在当下
第五周团体主题:顺其自然
第六周团体主题:想法不是事实
第七周团体主题:如何能最好地照顾自己
第八周团体主题:运用所学应付未来的心境
●导师介绍
临床心理咨询师—海明
MBSR正念减压疗法导师
正念心理学研究取向导师
2011年系统学习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卡巴金MBSR正念减压疗法课程
2010年系统学习MBCT正念认知疗法课程
2009年创立《内观文化》之八大体系
2008—2010年连续两年带领《正念减压8周课程》,既往以来已经开展了共12期,每期8周共计96周的正念减压团体课程。
2008年11月21日海明在众因缘之下以悲智创导了“内观禅正念减压团体”
● 报名信息
学习课程方式:会员制,年卡制,进阶制
名额:12人
时间2012年1月1日开始报名
提前预约:010-58612695 13810698828
正念减压心理会所:http://site.douban.com/119677/
内观禅正念减压团体:http://file.douban.com/group/328824/
上一篇:★婚姻家庭问题SBT快速咨询
下一篇:★人格障碍的诊断力与重建